在河南延津县司寨乡平陵村的田野里,农民张文明对记者说,现在庄稼人也学会期货和现货交易了。今年他们村种了3000多亩订单小麦,在小麦期货市场交易,仅此一项就增收24万多元。
记者从郑州商品交易所了解到,我国大宗农产品已告别了几千年单纯一买一卖的“提篮小卖”经营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崭新的、门类齐全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交易体系,为我国农民种植结构调整竖起风向标,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价格大起大落和“谷贱伤农”的历史难题。
竖起农产品行情风向标
据郑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张邦辉介绍,作为国内首家以农产品期货为主的郑州商品交易所,多年来一直通过多种平台向国内外同步发送我国农产品价格信息。“郑州价格”已成为国内外关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的重要窗口,提高了我国农产品定价效率。
农民利用郑州期货价格,判断行情走势,并与收购商讨价还价。2008年6月菜子上市时,菜子油期货809合约价格在12500元/吨左右,折算成菜子价格约合2.7元/斤。但油厂开秤价定得比较低,有的甚至将开秤价定在1.9元/斤。很多农民将菜子油期货价格折算菜子价格后,认为菜子收购价格定得太低,因此纷纷惜售。油厂在和农民僵持10天后终于妥协,把菜子收购价提高到2.4元/斤,但农民还是惜售。随后油厂不得不把收购价格涨到每斤2.8元,四川地区甚至出现3元/斤的历史天价。与2007年相比,农民平均卖价从1.7元/斤提高到2.7元/斤,平均每亩增收250元。据估计,2008年全国菜子销售收入较上年增加200亿元。
为生产和经营农产品上保险
记者在全国一些农业省区采访到,借助期货与现货并举的经营优势,把与农民单纯一买一卖的收购方式拓展为代农储粮、保值储粮、保值订单等多种形式,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一是先将粮食存到公司,待日后认为价格理想了再进行结算;二是现款现粮,及时结算;三是与公司签订保值订单的农户,可以把粮食先存到公司,到9月份结算,结算价格为6、7、8、9四个月中的最高市场价格,确保农民能享受粮价上涨的收益。
江苏省粮食集团总经理刘习东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洪泽县的白马湖镇土地肥沃、灌溉便利,是传统小麦种植区。但因缺乏信息和引导,农民种植小麦收入偏低,便尝试 “订单+期货”的小麦生产、经营新模式。
集团所属企业通过期货交易,企业和农户间的订单为农户“购买”了保险;而期市套期保值又为订单和企业经营“购买”了保险。农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企业增值赢利的空间和机会也大大增加了,促进农企双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国强说,我国农产品期货在引导国内粮食供求平衡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日益成为中国粮食生产和价格的避风港。
塑造中国农产品贸易新形象
“小麦期货挂牌前,粮食企业是‘一条腿’走路,有了小麦期货市场之后,粮食企业就可以‘双脚’走天下了。”新乡市粮食局局长朱云卿介绍说,过去粮食企业全靠现货一条道经营,一年销售量达15亿公斤,企业仍然一片亏损。
如今踏上优质小麦期货交易的轨道,新乡目前优质小麦面积在300万亩左右。为了在保证盈利空间的情况下让利于农民,购销企业通过期货做套保,利益通过中间的企业传导给了农民,使企业“一手托农民,一手托市场”,比如说企业的利润目标是6分钱/斤,只要超过这个空间,超过现货利润率,就可以让农民多受些益。通过优质小麦期货的平台,从农民到粮食经营企业,再到粮食加工企业,形成了一个效益增长的良性链条循环格局。
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调查,在河南、河北和山东的小麦企业中,有30%的企业参与期货市场,其中67%的企业利用小麦期货进行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33%的企业利用期货指导生产和经营。
为从制度上控制农产品市场交易风险,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国际上探索出了中国农产品市场交易连续三个涨跌停板后强行平仓的做法限制了市场的最大风险。2007年以来,商品期货价格巨幅波动,特别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来临时没有出现连续多个停板情况,保证了农产品期货市场平稳的运行态势。
来源:新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