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春季)-k8凯发

  |  欢迎    访问集团内部交流平台!  |    |  退出内网
关键字:
当前位置:凯发天生赢家一触即发k8凯发官网首页 -- 资料中心 --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春季)
文字编辑:信息中心 点击率:682 发布时间:2008/8/3 9:06:41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2008年春季)

综  合  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

                 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内 容 提 要

    本报告回顾了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报告指出,由于国内外环境总体仍比较有利,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连续六年增长20%以上,首次跃上2万亿美元的新台阶,继续稳居世界第3位,出口名列世界第2位。同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进出口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新进展。

    报告分析了2008年一季度中国对外贸易运行情况。一季度,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南方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区交通、供电一度中断,对进出口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对外贸易运行总体良好。出口增速继续回落,进口增长持续加快;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资源进口量增价涨;一般贸易比重继续提高,国有企业进口增速明显加快;对美欧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与东亚和新兴市场贸易活跃。

    报告展望了2008年全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报告认为,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形势变化,提高应变能力,加强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目  录

               内 容 提 要

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一、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2007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受美国次贷危机等因素的影响,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仍较活跃;国际市场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全球范围内的通胀压力进一步增加。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运行态势,但受国内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涨价传导等因素影响,价格上涨持续加快。

    由于国内外环境总体仍比较有利,2007年中国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增长23.5%,连续6年增长20%以上,首次跃上2万亿美元的新台阶,继续稳居世界第3位,出口名列世界第2位。同时,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进出口调控政策效应开始显现,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方式转变有了新进展。

 

 

  

1  2007年中国外贸月度进出口增长情况

   (一)出口增速下半年逐步回落,顺差增幅前高后低

   2007年,中国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比上年回落1.5个百分点。在国家外贸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加快和美国市场需求增长放缓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出口增速从8月份开始逐步回落,由7月份的34.2%回落到12月份的21.7%;第四季度出口增长22.2%,低于前三季度4.9个百分点,低于上年同期6.7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特别是第四季度受能源资源产品进口价格大幅上涨等因素影响,进口增长明显加快,增速达25.4%,高于前三季度6.3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10个百分点。

   由于出口增速回落,进口增速上升,顺差增长明显放缓。全年顺差2622亿美元,增长47.7%,比上年回落26.3个百分点。特别是下半年顺差增速逐月回落,从6月份的86.7%回落到12月份的8%

        1  中国近年来进出口增长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年份

 

 

进出口

 

 

出口

 

 

进口

 

 

差额

 

 

金额

 

 

增速(%

 

 

金额

 

 

增速(%

 

 

金额

 

 

增速(%

 

 

2003

 

 

8509.9

 

 

37.1

 

 

4382.3

 

 

34.6

 

 

4127.6

 

 

39.8

 

 

254.7

 

 

2004

 

 

11545.5

 

 

35.7

 

 

5933.3

 

 

35.4

 

 

5612.3

 

 

36.0

 

 

321.0

 

 

2005

 

 

14219.1

 

 

23.2

 

 

7619.5

 

 

28.4

 

 

6599.5

 

 

17.6

 

 

1020.0

 

 

2006

 

 

17604.0

 

 

23.8

 

 

9689.4

 

 

27.2

 

 

7914.6

 

 

19.9

 

 

1774.8

 

 

2007

 

 

21738.3

 

 

23.5

 

 

12180.2

 

 

25.7

 

 

9558.2

 

 

20.8

 

 

2622.0

 

 

 (二)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改善,初级产品进口增长加快

    2007年,国家取消或降低了钢材等712种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退税,开征或提高142种产品出口关税,降低服装等2268种易引起贸易摩擦商品的出口退税,取得了明显成效。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过快增长势头得到遏制,原油出口量下降38.7%,钢坯下降28.9%,煤下降16%,钢材出口量从4月份715万吨下降到12月份479万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平稳,纺织服装、鞋类和箱包分别比上年增长18.9%16%24.3%。机电产品仍然增长较快,全年出口7011.7亿美元,增长27.6%,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478.3亿美元,增长23.6%

    受国内需求带动、部分资源性产品进口关税税率下调、进口便利化程度提高等因素的影响,部分能源资源和农产品进口加快。全年进口初级产品2429.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原油进口量增长12.4%,铁矿石增长17.4%,大豆增长9.2%,食用植物油增长25.2%,未锻造的铜及铜材增长34.8%。同时,由于国际市场农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加上海运费过快上涨,导致初级产品进口价格普遍大幅上扬。其中大豆进口价格上涨40.4%,食用植物油上涨58%,铁矿石上涨37.6%。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分别比上年增长16.7%16.0%,增速均有所回落。

   (三)加工贸易进出口增速放缓,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加快

    2007年,国家调整加工贸易政策,扩大了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商品范围,加工贸易增速放缓。全年加工贸易进出口9860.5亿美元,增长18.5%,低于上年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176.5亿美元,增长21.0%,低于上年1.6个百分点,进口3684.0亿美元,增长14.6%,低于上年2.8个百分点。

   一般贸易进出口9672.3亿美元,增长29.1%,高于上年3.1个百分点。其中出口5385.8亿美元,增长29.4%,低于上年2.7个百分点;进口4286.5亿美元,增长28.7%,高于上年9.6个百分点。

   (四)民营企业出口比重继续上升,外资企业进出口增速回落

   2007年,民营企业进出口4243.7亿美元,增长38%,高于上年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976.8亿美元,增长39.2%,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4.4%,比上年提高了2.3个百分点;进口1266.9亿美元,增长35.1%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549.3亿美元,增长21.1%,比上年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6955.2亿美元,增长23.4%,回落3.5个百分点;进口5594.1亿美元,增长18.4%,回落3.6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出口4945.3亿美元,增长18.7%。其中出口2248.1亿美元,增长17.5%;进口2697.2亿美元,增长19.8%

 2  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方式、企业性质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项目

 

 

出口

 

 

进口

 

 

金额

 

 

同比(%

 

 

金额

 

 

同比(%

 

 

 

 

 

12180.1

 

 

25.7

 

 

9558.2

 

 

20.8

 

 

贸易方式

 

 

一般贸易

 

 

5385.8

 

 

29.4

 

 

4286.5

 

 

28.7

 

 

加工贸易

 

 

6176.5

 

 

21.0

 

 

3684.0

 

 

14.6

 

 

其他贸易

 

 

617.8

 

 

45.8

 

 

1587.7

 

 

15.9

 

 

企业性质

 

 

国有企业

 

 

2248.1

 

 

17.5

 

 

2697.2

 

 

19.8

 

 

外商投资企业

 

 

6955.2

 

 

23.4

 

 

5594.1

 

 

18.4

 

 

民营企业

 

 

2976.8

 

 

39.2

 

 

1266.9

 

 

35.1

 

 

 (五)对美出口增长明显回落,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强劲

   2007年,欧盟、美国、日本仍为中国前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分别增长27%15%13.9%,其中对欧、美、日出口分别增长29.2%14.4%11.4%。下半年,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国国内消费和进口增长明显放慢,中国对美出口增速下降,从7月份的18.9%回落到12月份的6.8%,全年增长速度比上年回落10.5个百分点。

   与新兴市场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强劲增长,成为新的亮点。其中对俄罗斯、印度和巴西出口分别增长79.9%64.7%54.1%,自三国进口分别增长12.1%42.4%42.0%。同时,与东盟、中国香港地区、韩国、中国台湾进出口也保持较快增长,增速分别达到25.9%18.8%19.1%15.4%

   3  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伙伴情况

 

 

金额单位:亿美元

 

 

主要出口贸易伙伴情况

 

 

主要进口贸易伙伴情况

 

 

位次

 

 

国家或地区

 

 

出口金额

 

 

增速(%

 

 

位次

 

 

国家或地区

 

 

进口金额

 

 

增速(%

 

 

 

 

 

总值

 

 

12180.2

 

 

25.7

 

 

 

 

 

总值

 

 

9558.2

 

 

20.8

 

 

1

 

 

欧盟

 

 

2451.9

 

 

29.2

 

 

1

 

 

日本

 

 

1339.5

 

 

15.8

 

 

2

 

 

美国

 

 

2327.0

 

 

14.4

 

 

2

 

 

欧盟

 

 

1109.6

 

 

22.4

 

 

3

 

 

中国香港

 

 

1844.3

 

 

18.8

 

 

3

 

 

东盟

 

 

1083.7

 

 

21.0

 

 

4

 

 

日本

 

 

1020.7

 

 

11.4

 

 

4

 

 

韩国

 

 

1037.6

 

 

15.6

 

 

5

 

 

东盟

 

 

941.8

 

 

32.1

 

 

5

 

 

中国台湾

 

 

1010.2

 

 

16.0

 

 

6

 

 

韩国

 

 

561.4

 

 

26.1

 

 

6

 

 

美国

 

 

693.8

 

 

17.2

 

 

7

 

 

俄罗斯

 

 

284.9

 

 

79.9

 

 

7

 

 

澳大利亚

 

 

258.5

 

 

33.8

 

 

8

 

 

印度

 

 

240.2

 

 

64.7

 

 

8

 

 

俄罗斯

 

 

196.8

 

 

12.1

 

 

9

 

 

中国台湾

 

 

234.6

 

 

13.1

 

 

9

 

 

巴西

 

 

183.3

 

 

42.0

 

 

10

 

 

加拿大

 

 

194.0

 

 

25.0

 

 

10

 

 

沙特阿拉伯

 

 

175.6

 

 

16.4

 

 

二、2008年一季度对外贸易运行情况和特点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中国南方出现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部分地区交通、供电一度中断,对进出口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总体来看,对外贸易运行总体良好。一季度,进出口总额5704亿美元,增长24.6%,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

   (一)出口增速继续回落,进口增长持续加快

   一季度,中国出口3059亿美元,增长21.4%,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回落6.40.8个百分点。出口增速回落既有外贸调控政策措施的效应,也有国际市场趋紧、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受春节和上年同期基数等因素影响,月度之间出口增幅波动较大,1月、2月和3月出口分别增长26.6%6.5%30.6%。同时,受初级产品进口量价齐增的带动,进口2644.8亿美元,增长28.6%,分别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提高10.43.2个百分点。

   由于出口增速继续回落、进口增长持续加快,顺差自2004年三季度以来首次出现季度同比下降。一季度,顺差414亿美元,下降10.6%

   4  2007年以来中国进出口季度增长情况

 

 

 

 

 

 

 

 

 

 

金额

 

 

(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

 

 

累计比上年同期(%

 

 

金额

 

 

(亿美元)

 

 

比上年同期(%

 

 

累计比上年同期(%

 

 

20071季度

 

 

2520.1

 

 

27.8

 

 

27.8

 

 

2056.4

 

 

18.2

 

 

18.2

 

 

20072季度

 

 

2946.6

 

 

27.4

 

 

27.6

 

 

2285.6

 

 

18.2

 

 

18.3

 

 

20073季度

 

 

3315.6

 

 

26.2

 

 

27.1

 

 

2583.4

 

 

20.7

 

 

19.1

 

 

20074季度

 

 

3397.6

 

 

22.2

 

 

25.7

 

 

2634.7

 

 

25.3

 

 

20.8

 

 

20081季度

 

 

3059.0

 

 

21.4

 

 

21.4

 

 

2644.8

 

 

28.6

 

 

28.6

 

 

(二)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资源进口量增价涨

   一季度,2007年出台的出口调控措施效果继续显现,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继续下降。其中钢材出口量同比下降19.3%,钢坯及粗锻件下降95%2008年初出台的粮食出口调控措施取得成效,玉米出口量下降97.2%。机电产品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一季度增长23.1%,高于总体出口增速1.7个百分点。但国际市场需求放缓、国内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开始显现,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回落,其中服装、鞋类和玩具出口额分别增长14.7%11.2%3.3%,同比回落2.95.520.6个百分点。

   能源资源和农产品进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原油进口量同比增长14.9%,成品油增长13.8%,铁矿石增长10.5%,大豆增长36%,食用植物油增长9.1%。受国际市场能源资源产品价格继续大幅上涨的带动,进口价格上涨的能源资源和农产品范围扩大,涨幅提高。一季度,原油、成品油、铁矿石、大豆、食用植物油进口价格分别上涨65.9%60.6%80.5%77.1%69.5%

   (三)一般贸易比重继续提高,国有企业进口增速明显加快

   一季度,一般贸易继续快速增长,进出口2705.3亿美元,增长35.4%。其中出口1366.3亿美元,增长26.4%,在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进口1339亿美元,增长46.1%,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提高6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增速继续回落,进出口2411.5亿美元,增长14%,同比回落4.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26.5亿美元,增长14.8%,回落9.2个百分点;进口885亿美元,增长12.6%,提高1.7个百分点。

   分企业性质看,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出口分别增长16.9%18%34.8%,同比回落1.48.85.4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进口增长43.5%,民营企业进口增长38.4%,分别比去年同期提高31.59.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增长19.7%,比去年同期提高0.4个百分点。

   (四)对美欧出口增长大幅回落,与东亚和新兴市场贸易活跃

   一季度,中国对欧、美、日三大贸易伙伴进出口分别增长24.7%10.5%14.4%。其中对美欧出口增长均大幅回落,对美国出口仅增长5.4%,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对欧盟出口增长24.2%,回落10.3个百分点。

   与周边地区和新兴市场国家贸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其中对东盟、韩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出口分别同比增长34.4%33.4%48.1%51.6%77.6%,自印度、俄罗斯、南非和巴西进口分别增长78%29.6%36.3%66.4%

   三、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前景

   从一季度情况来看,中国进出口仍处于正常范围。但是,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不确定因素还在进一步增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

   (一)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进一步放缓

   美国房地产景气状况仍在下滑,次贷危机还在进一步加深和蔓延,已经开始向消费、投资等实体经济纵深发展。受此影响,美国近几个月耐用品订单和工业生产不断下滑,就业形势继续恶化,失业率持续走高,个人消费正趋于疲软,美国经济衰退的风险还在上升,美元对欧元和其他货币继续大幅贬值。如果美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中国对美国出口增长下滑的态势还将持续。

   受美国经济减速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也将进一步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近日已将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4.1%调降至3.7%,比1月份预计再次调低0.5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增速。其中预计美国经济增长由2007年的2.2%回落到今年的0.5%,欧元区由2.6%回落到1.4%,日本由2.1%回落到1.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也将回落1.2个百分点。imf认为,美国正在发生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的几率为25%。同时,imf还预计,国际贸易增速将由2007年的6.8%回落到今年的5.6%

   专栏一:美国经济形势与美元汇率走势

   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2.2%,为近年来最低水平。2008年美国经济继续呈现疲弱态势。反映制造业发展状况的ism制造业指数在12月连续低于50,处于走弱状态。总体建筑支出1月份下滑1.7%,降幅为14年来最高水平,已连续4个月下降。其中住宅建筑支出较上年同期下降19.4%。新屋销售2月份降至13年来最低水平,下降1.8%,连续4个月走低。个人实际消费增长自去年12月起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今年3月份消费者信心指数降至64.5。在楼市降温、次贷危机恶化、经济增速放缓情况下,就业市场严重受挫。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人数下降6.3万,创5年以来最大跌幅,当月失业率为4.8%3月份进一步升至5.1%

   自去年9月份以来,美联储已连续7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已累计降低3.25个百分点至2%。美国国会和布什政府已就财政刺激方案达成一致。整个方案分两年实施,2008年落实1520亿美元的退税,2009年落实160亿美元的退税。但是,美联储降息以及政府刺激经济举措对化解美国经济衰退风险的作用目前还不明显。一季度美国经济仅增长0.6%,经合组织(oecd)预计美国经济第二季度为零增长。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已承认,美国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幅度可能很小,甚至出现萎缩。imf最新报告指出,受次贷危机和金融市场动荡的交叉影响,2008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全年经济增长将只有0.5%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美元汇率持续下跌。2007年,美元对欧元下跌幅度接近10%2008年以来跌势不减。截至3月底,美元综合加权指数收报于70.31,较上年末下跌4%,其中,欧元对美元汇率收于1:1.5805,美元对欧元较上年末贬值7.6%;美元对日元汇率收于199.85,较上年末贬值10.6%。鉴于美国经济衰退风险还在加大,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可能进一步大幅降息,而欧洲央行可能保持中性货币政策,加上新兴市场经济体将继续分流美元资产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上半年美元疲弱态势仍难以逆转。

   (二)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仍将高位运行

   国际初级产品供需两旺、价格高涨局面已进入第7个年头。尽管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有预期和炒作因素导致的虚高成分,随着需求放缓和供应能力增强,价格有向下调整要求,但是从影响走势的各种因素看,短期内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态势难有根本性扭转,特别是美元持续疲软、流动性过剩对价格的支撑作用不可忽视,投机炒作也将进一步加剧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波动。

   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一方面,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我进口成本,构成通胀压力。另一方面,也将使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继续增加。通常情况下,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竞争激烈制约,工业制成品价格涨幅远落后于初级产品,靠提价转移原材料成本上升会越来越困难。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贸易大国,中国成为原材料价格上涨的主要承担者,出口企业利润空间将受到挤压,盈利水平将下降,经营压力增加。

   专栏二:国际初级产品市场价格持续攀高

    2007年,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需求旺盛、生产成本提高、美元大幅贬值等影响,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已连续6年攀升,其中尤以原油和农产品价格涨势最为迅猛。国际原油价格年末比年初几乎翻了一番,粮食、植物油价格大幅上扬,其他农产品如饮料、畜禽产品以及棉花、羊毛、木材、天然橡胶等工用农业原材料的价格也全线上涨。据联合国相关机构统计,2007年国际粮价上涨42%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发展不确定因素增加,全球初级产品价格总体呈震荡上升趋势。原油、黄金及小麦、大米、大豆、豆油等主要农产品价格连创历史新高,加大了各国的通胀压力。为抑制通货膨胀,粮食进口国增加采购量,出口国纷纷实行出口限制,世界粮食贸易格局发生扭曲,供应趋紧,刺激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预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粮价都将保持在高位。高粮价可能加剧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也将进一步加大全球通胀压力。

   从目前情况分析,未来一段时期内,全球初级产品市场供需状况不会有大的改观,美元汇率虽有反复,但总体趋软,加上投机资金炒作等因素,价格仍将继续高位波动。

   (三)国内人民币升值加快等影响更加明显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影响出口的主要因素有人民币升值加快、原材料涨价、劳动力和环保成本上升、利率提高以及去年外贸政策调整等因素产生叠加。从长远来看,这些因素将有利于促进外贸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如工资上涨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国内消费;环保成本上升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从近期来看,企业结构调整和消化成本上升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利润。去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步伐加快,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超过4%。同时,今年一季度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比去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国家加强宏观调控和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越来越多的进出口企业感受到流动资金紧张和资金成本压力增加。

   许多企业反映,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相当有限,在国际市场低迷的条件下通过提价转移成本越来越困难,出口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许多出口企业出现了有单不敢接或长单改短单的情况,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尤为明显。

   专栏三:进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

   近年来,针对我国贸易顺差持续快速扩大,与贸易伙伴摩擦增多,外贸发展对国内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等问题,国家对进出口税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一是调整商品进出口关税,对部分商品实行暂定税率。出口方面,主要针对资源性产品提高或开征了出口关税。进口方面,主要是降低了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进口关税以及国内不能生产又有较大需求的医疗器械、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关税。2008年,我国又进一步调整了进出口关税,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调整后的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8.92%

   二是调低出口商品退税率。近年来国家几次调低或取消了部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20077月进一步取消了553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同时降低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进出口税收政策的调整,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外贸顺差过大矛盾,有利于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也明显促进了部分能源和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但是,由于纺织轻工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利润率较低,消化成本上升的空间非常有限,调低轻纺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这些行业的出口竞争优势,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预计2008年中国对外贸易面临的国内外环境趋紧,特别是出口企业的经营压力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企业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形势变化,提高应变能力,加强企业管理,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

   附件一:世界经济贸易形势

   一、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状况

   2007年,世界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但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增速略有放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8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显示,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4.9%,低于上年0.1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经济增速从上年的3.0%降至2.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由上年的7.8%升至7.9%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国际金融市场持续动荡,不仅造成信贷紧缩,而且对市场信心构成打击。由于金融市场混乱,信贷紧缩,一些欧美金融机构已经倒闭。据imf估计,次贷危机导致全球金融动荡的总损失有可能高达9450亿美元。受全球股市下滑及美联储大幅减息等因素影响,美元汇价一路下滑。2007年,美元对主要货币贬值幅度达到10%

   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有所回落,但对外贸易依然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据世界贸易组织(wto)初步统计,2007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长5.5%,低于20068.5%的较高水平;全球货物贸易额13.9万亿美元,增长15%;全球服务贸易额3.3万亿美元,增长18%。在世界10大贸易国中,英国出口额同比下降3%,德国、中国、美国、日本、法国、荷兰、意大利和比利时出口额增幅均达到两位数;美国、日本、英国和加拿大进口增速明显放缓,分别同比增长5%7%3%9%,其余6个国家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1   2007年世界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前十名   金额单位:10亿美元

 

 

国别

 

 

出口额

 

 

占比(%

 

 

增速(%

 

 

国别

 

 

进口额

 

 

占比(%

 

 

增速(%

 

 

德国

 

 

1327

 

 

9.5

 

 

20

 

 

美国

 

 

2017

 

 

14.2

 

 

5

 

 

中国

 

 

1218

 

 

8.8

 

 

26

 

 

德国

 

 

1059

 

 

7.5

 

 

17

 

 

美国

 

 

1163

 

 

8.4

 

 

12

 

 

中国

 

 

956

 

 

6.7

 

 

21

 

 

日本

 

 

713

 

 

5.1

 

 

10

 

 

日本

 

 

621

 

 

4.4

 

 

7

 

 

法国

 

 

552

 

 

4.0

 

 

11

 

 

英国

 

 

617

 

 

4.3

 

 

3

 

 

荷兰

 

 

551

 

 

4.0

 

 

19

 

 

法国

 

 

613

 

 

4.3

 

 

13

 

 

意大利

 

 

492

 

 

3.5

 

 

18

 

 

意大利

 

 

505

 

 

3.6

 

 

14

 

 

英国

 

 

436

 

 

3.1

 

 

-3

 

 

荷兰

 

 

491

 

 

3.5

 

 

18

 

 

比利时

 

 

432

 

 

3.1

 

 

18

 

 

比利时

 

 

416

 

 

2.9

 

 

18

 

 

加拿大

 

 

418

 

 

3.0

 

 

8

 

 

加拿大

 

 

390

 

 

2.7

 

 

9

 

 

世界

 

 

13900

 

 

100.0

 

 

15

 

 

世界

 

 

14200

 

 

100.0

 

 

14

 

 

资料来源:世界贸易组织,《贸易快讯》,2008419

     展望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多,风险进一步加大,整体经济增速放缓更加明显。imf最新预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将降至3.7%,成为近五年来增速最低的一年;世界货物和服务贸易量增长5.6%,比上年低1.2个百分点,其中发达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3.1%4.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分别增长11.8%7.1%wto初步估计,由于美国经济趋于衰退,欧、日需求不振,全球通胀压力上升,200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将下滑至4.5%,比2007年低1个百分点,为2002年以来最低水平。

    目前美国次贷危机还在加深和蔓延,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加剧。据美国新兴投资组合基金研究公司统计,2008年一季度,全球投资者从股票基金中撤资980亿美元,而2006年和2007年同期分别净流入490亿和190亿美元。从年初至3月底,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累计下跌7.6%,纳斯达克综合指数累计下跌14.1%,欧洲三大股市均出现下跌,日本东京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上市企业市值比上年高峰减少190万亿日元。截至3月底,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指数为70.31,较上年末下跌4%。其中,欧元对美元收于1.5805,美元对欧元较上年末贬值7.6%;美元对日元收于99.85,较上年末贬值10.6%。跨国投资也开始受到不利影响,2008年一季度,全球并购交易额同比下跌40%,为2004年以来最不活跃的季度。由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仍较旺盛,国际贸易增速有所回升。荷兰研究机构经济政策分析局的数据显示,在截至20082月的3个月中,全球货物贸易较此前3个月增长7.1%,比此前3个月增速上升3.4个百分点。

 2   20062008年世界经济和世界贸易增长趋势      单位:%

 

 

 

 

 

2006

 

 

2007

 

 

2008

 

 

2009

 

 

世界经济

 

 

5.0

 

 

4.9

 

 

3.7

 

 

3.8

 

 

  发达国家

 

 

3.0

 

 

2.7

 

 

1.3

 

 

1.3

 

 

     美国

 

 

2.9

 

 

2.2

 

 

0.5

 

 

0.6

 

 

     欧元区

 

 

2.8

 

 

2.6

 

 

1.4

 

 

1.2

 

 

     日本

 

 

2.4

 

 

2.1

 

 

1.4

 

 

1.5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7.8

 

 

7.9

 

 

6.7

 

 

6.6

 

 

世界贸易量(货物和服务)

 

 

9.2

 

 

6.8

 

 

5.6

 

 

5.8

 

 

  进口:发达国家

 

 

7.4

 

 

4.2

 

 

3.1

 

 

3.7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14.4

 

 

12.8

 

 

11.8

 

 

10.7

 

 

  出口:发达国家

 

 

8.2

 

 

5.8

 

 

4.5

 

 

4.2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

 

 

10.9

 

 

8.9

 

 

7.1

 

 

8.7

 

 

注:2008年和2009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imf《世界经济展望》,200849

 2008年世界经济面临的主要风险有:

   1.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衰退并将世界经济拖入调整期

    次贷危机不但对美国经济本身造成极大困扰,也通过贸易、投资和市场信心等渠道波及到其他国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目前,这场危机正在从次贷领域向优质房贷、消费信贷、公司信贷等领域蔓延,造成全面的信贷紧缩。为解决危机,美联储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自20079月以来连续7次降息,利率调整的幅度大,速度快,政策力度超过以往。美国的做法虽然部分缓解了自身危机,但造成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持续贬值,使那些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发展的国家和地区受到冲击。

   欧元对美元持续升值,恶化了欧元区企业的出口形势,导致欧洲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持续升值的日元也削弱了日本的出口竞争力;美元贬值使拥有大量美元储备的发展中国家财富缩水。由于美元贬值,投资者纷纷转向原油、黄金等具有一定保值功能的资源性产品,推动这些商品价格大幅上涨。oecd公布的反映其成员国经济活动的综合领先指标显示,20082月,七大工业国中,除日本外,其他国家的领先指标均出现下降,同期中国、俄罗斯和巴西的领先指标也有所下降。

   2.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加剧

   此次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根源在于美联储长期以来实行的宽松货币政策,降低了投资者炒房成本,并导致房地产信贷盲目扩张,而危机蔓延的影响则涉及到多个层面。首先是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其次是金融业上市公司业务亏损,引发股票被抛售,股价下滑;三是政府放松货币政策导致美元资产吸引力下降,汇价大幅下跌。

    危机爆发后,美国除了直接注入资金外,还采取了降息等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退税等积极的财政政策措施。西方七国财长和央行行长也一致同意加强合作,共同采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美国政府最近又提出了全面改革金融监管体制的计划,内容涉及广泛,被认为是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彻底的监管体制改革。上述政策和措施对于缓解次贷危机的影响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货币政策生效会有一段较长的时滞。同时也有人担心,宽松的货币政策必然导致全球流动性大幅增加,埋下新的祸根。目前,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业损失尚未充分显现,暴露的损失仅限于银行所持有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贬值,银行贷款本身质量尚未出现大范围的恶化。一旦有新的问题出现,国际资本市场动荡加剧将在所难免。

   3.全球通货膨胀的压力加大

   进入2008年以来,尽管世界经济增势明显减缓,但在天气不利、美元贬值和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动下,国际石油、小麦和有色金属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不断创出历史新高。特别是近期全球股票市场在波动中趋跌,房地产市场低迷,投机资本为追逐利益大量涌入商品市场投机炒作,对初级产品市场价格高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世界银行统计,3月份,国际原油价格平均为每桶101.84美元,环比上涨9%,同比上涨68.1%;小麦价格环比上涨3.5%,同比上涨1.2倍;大豆价格环比上涨0.7%,同比上涨78.9%;有色金属价格再次上涨,铜价环比上涨7%,同比上涨30.8%。作为规避通胀风险重要工具的黄金价格更是大幅上涨,3月环比5%,同比上涨47.9%,期货价格一度达到每盎司1033.9美元。4月份以来,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仍在上涨,其中原油期货价格已接近每桶127美元。

   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疲弱、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持续上涨的影响下,2008年全球通货膨胀形势更加严峻。目前,无论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还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食品和能源价格都在上涨,国内通货膨胀压力还在加大。20083月,美国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4%;欧元区上涨3.5%,为欧元启动以来最高;日本上涨1.2%,为19984月以来最高;韩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和南非分别上涨3.9%8.2%6.7%10.6%。高通货膨胀势必侵蚀居民收入和企业利润,抑制消费和投资,最终拖累经济增长。

   4.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

    从历史经验看,每当世界经济增长减速时,贸易保护主义就会抬头。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对贸易的影响尚未完全显现,发达国家和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增长呈现两位数的高水平,既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争端。2008年,在世界经济环境复杂、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背景下,全球贸易可能出现持续滑坡,引发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潮流,导致贸易摩擦增多。目前,欧盟内部对贸易赤字的抱怨有所升温,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因贸易不平衡导致的贸易摩擦加剧,发达国家贸易政策的调整更趋谨慎,并将继续就汇率、产品质量安全、知识产权保护、环保等问题向发展中国家发难。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可能对世界贸易更加不利。

    二、主要国家和地区经贸形势前景

    美国    2007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2.2%,是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下滑的交叉影响,美国实体经济进一步走弱。3月份,美国零售额同比增长1.8%,连续第2个月增速回落;失业率上升到5.1%,为200510月份以来的新高。2008财年(2007101日开始)的前6个月,美国联邦政府财政赤字达3114亿美元,创历史新高。而美元走软并未改善美国的贸易状况,2月份,贸易逆差从上月的590亿美元上升到623亿美元,为上年11月份以来的最高水平。

    在经济增长放缓和通胀压力明显增加的情况下,美国政府经济政策面临两难。一方面,需要采取降息、注资、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防止经济陷入衰退,另一方面,这些政策可能加剧流动性泛滥,进而造成更大的通胀压力。一季度,美国经济增长0.6%,增速与上年第四季度持平。imf认为,2008年美国经济将陷入轻度衰退,全年增长率将只有0.5%

    欧元区    2007年欧元区经济整体增长2.6%,接近上年水平,且高于同年美国和日本的增幅。出口对经济起到重要的拉动作用,2007年欧盟27国出口额增长16%,其中德国出口增长20%,贸易顺差规模2680亿美元,继续保持全球最大出口国和最大顺差国地位。

    进入2008年,次贷危机对欧洲的影响逐步显现。首先,金融机构受损情况浮出水面。如瑞银集团冲销了140亿美元坏账,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冲销了5.89亿欧元(约合8.71亿美元)坏账,德国西德意志银行因次贷危机亏损10亿欧元。其次,投资者对企业盈利和整体经济前景愈加担忧,欧洲股市持续跳水。截至3月底,欧洲部分股指已较本轮行情高点下跌超过20%。欧洲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步伐已降至20056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洲最大经济体德国的企业信心已降至两年来最低点。第三,因外需减弱和欧元强势,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受到相当程度的削弱。2008年以来,欧元对美元继续大幅升值,已达到199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对欧元区国家出口造成了巨大压力。欧盟委员会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速将为1.7%,通胀水平将升至3.2%imf预计,2008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1.4%,低于上年1.2个百分点,其中德国、法国的经济增长率均为1.4%

    日本    2007年日本经济增长2.1%,略低于上年的2.4%。净出口和投资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美国经济放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出口,全年货物贸易出口增长率为10%,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属于较低水平。美国次贷危机对日本金融机构的冲击有限,直接损失并不严重。

    2008年以来,由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风险加大,美元汇价继续走软,日元相应升值,进一步抑制了日本的出口。3月份,货物贸易出口同比增长2.3%,低于同期11.1%的进口增长率,当月贸易顺差11143亿日元,同比下降30.5%。出口增长缓慢将对日本经济造成较大冲击,拖累经济增长。日本内阁府3月份的月度经济报告认为,日本经济复苏陷入停滞。3月份,日本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5%,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在加大。2月份和3月份,日本失业率均为3.9%,比1月份上升0.1个百分点,显示国内和世界经济增长放慢已导致企业招聘员工的意愿下降。oecd预计,尽管亚洲经济增长强劲仍将有利于日本出口,但日本经济增长总体较为疲软,一季度经济增长率将为0.3%,二季度将为0.2%imf预计,2008年日本经济增长率为1.4%,低于上年0.7个百分点。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影响不大。一是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购买次贷规模较小,且拥有较为充足的外汇储备;二是发展中国家强大的内部需求部分抵消了外部冲击的负面影响;三是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发展中国家在过去多年实施的稳定经济政策已见到成效。2007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达到9.7%,拉美国家经济增长5.6%,非洲地区经济增长6.2%;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经济增速分别达到5.4%8.1%9.2%

    进入2008年,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尽管新兴经济体由于收入提高等因素,内需增长仍然保持强劲,抗风险能力继续增强,但美欧金融风险外溢和经济减速带来的不确定因素也不可忽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金融市场动荡加剧,以及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均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造成很大影响。imf预计,2008年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将由上年的9.7%降至8.2%,拉美地区增长4.4%,非洲经济将增长6.3%;巴西、俄罗斯和印度的经济增速将分别下降至4.8%6.8%7.9%

   附件二:中国宏观经济形势

   一、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回顾

   2007,中国宏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的态势,增速连续第5年超过10%。同时,由于国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避免了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国民经济呈现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发展态势。

   2007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4953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095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同比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100054亿元,同比增长12.6%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是:

  1.生产持续增长,粮食连续第4年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50万吨,比上年增产350万吨,同比增长0.7%,成为历史上第4个高产年。自1985年以来,中国粮食生产首次实现连续四年的增产。其中,夏粮产量11534万吨,增产1.3%;早稻产量3196万吨,增产0.3%;秋粮产量35420万吨,增产0.6%

    2.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1比上年增长18.5%,加快1.9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3.8%,集体企业增长11.5%,股份制企业增长20.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7.5%。重工业增长19.6%,轻工业增长16.3%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29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7%,增幅同比上升6.0个百分点。39个工业行业全部实现盈利。

    3.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结构继续改善。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239亿元,比上年增长24.8%,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17414亿元,增长25.8%,加快1.5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9825亿元,增长19.2%,回落2.1个百分点。在城镇投资中,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1%;第二产业51020亿元,增长29.0%;第三产业64928亿元,增长23.2%

   4.市场销售增速稳步提高,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210亿元,比上年增长16.8%,提高3.1个百分点。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0411亿元,增长17.2%,加快2.9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8799亿元,增长15.8%,加快3.2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6.7%,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9.4%。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大类商品零售中,石油及制品类、汽车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化妆品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均增长20%以上。

    5.贸易快速增长,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全年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回落0.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2180亿美元,增长25.7%,回落1.5个百分点;进口9558亿美元,增长20.8%,加快0.8个百分点。全年贸易顺差2622亿美元,比上年增加847亿美元。全年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资74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服务贸易领域利用外资增长57.1%。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53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3%

 

 

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加大。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4.8%,涨幅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4.5%,农村上涨5.4%。食品、居住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原因,分别拉动价格上涨40.6个百分点。全年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涨幅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4%,涨幅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1%,涨幅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7.6%,涨幅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二、08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

   2008季度,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和国内发生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国政府及时采取有力应对措施,夺取了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的重大胜利,保持了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发展,总体经济形势比预想的要好。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6149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20亿元,增长2.8%;第二产业增加值30778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25993亿元,增长10.9%

 

 

1、农业稳定发展,春耕生产势头较好。尽管年初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中国部分地区农业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各地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效果显著,农业生产整体恢复状况良好。根据农作物种植意向调查,预计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0562万公顷,其中夏粮2674万公顷,早稻583万公顷,秋粮7305万公顷。目前冬小麦长势良好,总体好于前期和上年同期,冬小麦一、二类苗比例为82.3%,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百分点。一季度,猪牛羊禽肉产量1917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猪肉产量1284万吨,增长2.3%

 

 

2.工业生产增速趋缓,企业利润增幅回落。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同期回落1.9个百分点。分企业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12.9%,集体企业增长11.6%,股份制企业增长1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4.3%。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17.3%,轻工业增长14.7%。分产品看,发电量、原煤、钢材分别增长14.0%14.6%12.2%。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回落,1-2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482亿元,同比增长16.5%,增速回落27.3个百分点。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4个行业利润同比增长。由于原油、煤炭价格大幅上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由去年的盈利转为亏损,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盈利大幅度下降。若剔除这两个行业,其它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7.5%,上升6.1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农村和农业投资增长较快。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845亿元,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加快0.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8317亿元,增长25.9%,比上年同期加快0.6个百分点;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29亿元,增长18.3%,比上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增长80.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5.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5.3%

 

 

4.国内市场销售增长加快,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555亿元,同比增长20.6%,比上年同期加快5.7个百分点。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77亿元,增长21.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8178亿元,增长19.3%。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中,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家具类和金银珠宝类均增长30%以上。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是推动消费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6元,同比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94元,同比增长18.5%

 

 

5.出口增速回落,实际使用外资增长加快。一季度,全国进出口总额5704亿美元,同比增长24.6%,比上年同期加快1.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059亿美元,增长21.4%,增速低于上年同期6.4个百分点;进口2645亿美元,增长28.6%,高于上年同期10.4个百分点。累计外贸顺差414亿美元,同比下降10.6%,净减少49亿美元。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74亿美元,同比增长61.3%,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48.7个百分点。一季度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539亿美元,同比多增加182亿美元。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16822亿美元,同比增长40%

 

 

6.价格上涨较为突出,价格总水平仍处高位。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较上年同期高5.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7.8%,农村上涨8.7%。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21.0%,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6.6%,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1个百分点;其它类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一季度,商品零售价格同比上涨7.4%,比上年同期提高5.3个百分点;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9%,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8%,比上年同期提高5.7个百分点。

 

 

7.货币供应量增长趋缓,新增贷款有所减少3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423055亿元,同比增长16.3%,比上年同期回落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150867亿元,增长18.3%,回落1.6个百分点;流通中现金(m030433亿元,增长11.1%,回落5.6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13326亿元,同比少增891亿元。各项存款增加26353亿元,同比多增7606亿元。1-3月份,货币净投放58亿元,同比少投放258亿元。

 

 

 三、2008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展望

 

 

从一季度情况看,中国经济运行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具有应对各种困难的强大动力与活力。但目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减缓,金融市场动荡,国际粮食、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国内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制约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因素比较多,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仍然存在,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这些都可能影响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

 

 

针对上述困难和问题,中国政府将继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继续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特别是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同时,中国政府将密切跟踪经济形势新变化,把握好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通货膨胀的平衡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    2006-2008年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主要指标

 

 

指标名称

 

 

2006

 

 

2007

 

 

2008年一季度

 

 

gdp增长率

 

 

11.6

 

 

11.9

 

 

10.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16.6

 

 

18.5

 

 

16.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24.0

 

 

24.8

 

 

24.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13.7

 

 

16.8

 

 

20.6

 

 

出口增长率

 

 

27.2

 

 

25.7

 

 

21.4

 

 

进口增长率

 

 

20.0

 

 

20.8

 

 

28.6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

 

 

1.5

 

 

4.8

 

 

8.0 

 

 

m0增长率(期末)

 

 

12.7

 

 

12.1

 

 

11.1

 

 

m1增长率(期末)

 

 

17.5

 

 

21.0

 

 

18.3

 

 

m2增长率(期末)

 

 

16.9

 

 

16.7

 

 

16.3

 

 

 

 

 

 

 

 

附件三:国际商品市场走势

 

 

一、2007年国际商品市场回顾

 

 

2007年,世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际商品市场需求保持旺盛,加上美元持续贬值,大量投机资金涌入国际商品市场,粮食、植物油等农产品及原油、有色金属等能源原材料价格持续攀升,使全球通胀压力明显增大。

 

 

国际原油价格大幅攀升。2007年,在世界经济保持较快增长、伊朗核问题悬而未决、一些产油国局势不稳、炼厂事故频发、投机炒作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国际油价一路上扬,从1月份均价54.51美元/桶劲升至12月的91.69美元/桶,12月份同比涨幅达48%

 

 

农产品价格稳步上涨。油价上涨显著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同时美欧等国大力发展以玉米、甘蔗、植物油等为原料的生物能源,打破了国际市场农作物的原有供需格局,加上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频繁,主要品种当年仍产不足需,库存持续下降,粮食、饲料以及畜、禽、蛋、奶价格全面稳步上涨。其中,小麦、大米、大豆、玉米价格全年涨幅分别达到80.4%18.8%74.5%12.4%

 

 

有色金属价格波动剧烈。2007年上半年,有色金属价格总体呈现连续上涨态势。下半年开始,镍、锌价格大幅下跌,至12月,镍价比5月份高点下跌50%,锌价比6月份高点下跌35%。铜、铅价则在10月分别达到月均8008美元/吨和3719美元/吨的年内高点,随后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转为下跌,12月比10月份高点分别下跌18%30%

 

 

黄金价格连创历史新高。美元汇率下跌和通胀压力加大,刺激大量资金流入黄金市场寻求保值。2007年,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价格连创历史新高,最后一周黄金交易价格达到811美元/盎司,比上年同期上涨28%

 

 

 

1    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指数涨势更猛

 

 

              imf初级产品价格指数,2005=100

 

 

 

 

 

从较长一段时期看,2002年以来国际商品市场价格进入新一轮高涨期,价格上涨比以往持续时间更长、范围更广、幅度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供求偏紧、库存下降等基本面因素的作用,另一方面是由于各类商品之间、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汇率波动、流动性过剩等金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具体来看,导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高涨的主要有以下因素:

 

 

第一,能源资源和农产品的供求矛盾短期内难以解决。在连续几年的强劲增长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增长出现减缓的势头。但总体而言,商品市场需求基础依然坚实,而农产品、能源及其他资源性产品的供应难以迅速增加,供需矛盾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多种大宗商品库存仍处于较低水平,支撑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涨的供求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二,油价上涨导致商品市场出现成本推动型的价格交替上涨。石油占全球能源消耗量的40%左右,在当今世界经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2年以来,石油价格持续攀高,带动其他能源和资源性原材料价格相继上涨,推动商品和服务总体价格水平上升。尤其是油价上涨一方面导致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农产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则刺激生物能源的发展,加剧了粮食等供求矛盾,导致2006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大幅上涨,进而推高全球食品价格。目前,能源资源和农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的传导已开始显现,全球通胀压力明显增加。

 

 

第三,投机炒作加剧市场行情波动。美元持续下跌、房地产泡沫破裂和股市下滑,刺激了对冲基金等投机资本快速转向能源资源和农产品等商品期货市场进行炒作,改变了市场的原有格局,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生产商和消费者。投机资本持仓头寸变化已成为商品市场价格剧烈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20079月份以来,美联储连续降息,进一步刺激了投机资本炒作商品期货。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资源性商品作为规避金融风险的投资品种尤其受到追捧,在弱势美元背景下,商品期货价格随金融市场波动而大幅震荡。

 

 

第四,美元不断贬值造成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2007年,美元汇率总体呈持续贬值态势,对主要货币贬值10%,其中对欧元和日元分别贬值9.6%6.1%2008年一季度,美元贬值速度加快,对主要货币贬值4%,其中对欧元和日元分别贬值7.6%10.6%。在美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上涨难以避免。

 

 

  二、2008年主要商品市场前景

 

 

进入2008年,国际商品市场价格延续升势,初级产品价格涨幅惊人,多种商品期货价格创历史新高。原油价格在高位震荡并屡破记录,一度接近120美元/桶。农产品价格继续上涨,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3月,小麦、大豆、玉米、大米价格均飙升至历史高位,糖、咖啡、肉类、禽类、奶制品等均大幅上涨。国际钢材产量快速增长导致对原材料需求旺盛,加上铁矿石供应高度垄断,2008年国际铁矿石年度合同价格比上年再涨65%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价盘中一度达8889.5美元/吨的历史最高纪录,锡价创下24650美元/吨新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以美元计价的初级产品价格指数显示,2008年一季度,许多商品价格同比涨幅达到两位数,其中食品、饮料、能源分别上涨38.6%30.2%64.4%

 

 

 

 

 

 

2008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的可能性进一步提高,世界经济增速放缓已成定局。预计国际商品市场需求增长将趋缓,价格经过多年强劲上涨后可能面临向下调整的压力。但在供求偏紧、投机炒作、美元贬值等诸多因素影响下,国际商品市场的总体价格水平仍将高位运行,短期内难有显著回落。

 

 

农产品    在全球气候变暖、生物能源需求强劲增长驱动下,全球植物油期末库存连续3年下降,对价格构成了有力支撑。2007年,油籽和植物油价格比上年上涨40%以上。进入2008年,油籽和植物油价格涨势依然迅猛,豆油、棕榈油等均创历史新高。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08年度世界植物油库存将继续减少28万吨。世界植物油供不应求的格局难以改变,价格将维持高位。

 

 

全球粮食仍然产不足需,且库存持续下降,加上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如阿根廷、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印度等先后采取措施限制出口,更加剧了全球粮食市场供应紧张,推动价格上涨。随着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上涨,畜禽饲养成本将会进一步增加,价格上涨仍会持续。

 

 

展望全年,美国发展生物能源的趋势难以逆转,发展中国家食物需求增长较快、结构升级,世界对农产品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加上油价上涨导致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升,农产品价格可能继续高企。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利于改善全球供需矛盾,但由于需求增加相对较快,供求偏紧的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

 

 

石油和煤炭    2008年以来,国际油价不断刷新历史纪录,市场处于极度敏感和脆弱状态。展望全年,尽管世界经济增长减速,但石油需求依然比较旺盛,全球石油供求仍将处于相对紧张状态。而地缘政治、投机炒作、不利天气等因素始终存在,加上美元持续疲软,油价难有实质性回落。 

 

 

由于石油价格不断攀升,以及清洁煤技术的发展,各国对煤炭的需求相应上升,全球市场上煤炭从供应充足、价格低廉转为货紧价扬。2007年,由于煤炭主要出口国澳大利亚和印度尼西亚的供应受阻,中国国内需求扩张,亚洲煤炭市场一度供应紧张,澳大利亚bj动力煤价格指数上涨74%2008年初中国遭受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煤炭供应偏紧,导致亚洲动力煤价格大幅飚升。由于全球对能源的需求仍在增加,预计2008年国际煤炭价格将继续走高。

 

 

有色金属   2008年以来,有色金属市场价格再次强劲上升,在供应和库存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下,全年可能维持高位波动态势。据英国商品研究所(cru)预测,2008年全球铜产量将增长6%,达到1883万吨,供需缺口约20万吨;受弱势美元等因素影响,铜平均价格水平将在8000美元/吨左右波动。目前铝消费依然强劲,2008年全球产量和消费量都将增长10%左右,产量过剩65.5万吨,库存略有增加,但仍处相对较低水平,预计全年铝价将保持平稳态势。镍供需基本平衡,铅、锌、锡供应略有过剩,市场渐现疲态,价格有走低压力。

 

 

纺织纤维及成品    2007年,受其它农作物价格攀升竞争土地及商品投资基金炒作等因素的影响,世界棉花价格结束了连续5年多的低迷,呈现回升态势。20083月,棉花展望(cotlook)指数平均价位达到10年来最高水平。据美国农业部预计,2007/08年度世界棉花产量比上年减少1.9%,库存下降2.5%,棉价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目前服装用、家用和工业用纺织纤维各占约1/3的市场份额。从发展趋势看,服装用纤维市场已趋饱和,家用纺织品将略有增长,工业用纺织品还将大量增加,是今后纺织品市场的主要增长点。

 

 

医药化工品    近年国际基础化工品和塑料市场保持较快增长,但目前开始出现减弱迹象。一方面,需求增速降低,另一方面,产能扩张势头强劲。据《化工商业周刊》预计,2008年新投产的乙烯产能将达955万吨/年,使全球乙烯开工率降至85%;到2010年,全球乙烯产能将从2006年的1.1亿吨增加到1.5亿吨。随着供给逐渐超过需求,石化产品的价格很可能呈现高位回落态势。

 

 

全球医药市场增速放缓,2007年销售额增长约7%2008年将进一步放慢至5-6%,创40年来新低。但新兴医药市场中国、巴西、墨西哥、韩国、印度、土耳其和俄罗斯的市场规模将保持两位数增长。尤其是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医疗市场焦点由传染性疾病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其他慢性疾病转移,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需求将快速增长。此外,2008年全球将有年销售额约20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过期,仿制药将得到较快发展,获得更大市场份额。

 

 

由于各国环保法规越来越严格,化工产品面临的国际贸易环境日趋苛刻。尤其是欧盟《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法规》(reach)于200761进入实施阶段,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该法规涉及对3万余种化学物质及其下游精细化工、医药、纺织品等众多产品的全面监管,自200861日起,这些产品的进出口企业必须进行化学品预注册和正式注册工作。由于相关的评估、注册及代理程序和费用增加,客观上提高了进入欧盟化学品及相关产品市场的门槛,可能打破现有国际化学品贸易的平衡,导致市场和利益的重新分配。

 

 

钢材    据国际钢铁协会统计,2007年钢材市场供需两旺,全球粗钢产量增长7.5%,达创纪录的13.4亿吨,连续第5年保持7%以上的增速;钢材消费12亿吨,比上年增长6.6%。由于原材料价格暴涨、油价上涨、海运费飙升,生产和运输成本显著增加,钢材价格大幅上涨。2007年全年cru国际钢价综合指数上涨17.3%,其中亚洲市场涨幅最大,达34.8%。进入2008年,钢材价格加速上涨。4月初,cru国际钢价综合指数达239.3,比3月初上涨12.2%,比上年同期上涨43.2%。预计2008年全球钢材消费将增长6.7%,达到12.8亿吨。受需求旺盛和成本上升的支撑,2008年国际市场钢铁价格将保持坚挺。

 

 

机电产品    随着传统制造业不断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及发达国家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环保、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全球装备制造业需求持续旺盛。据日本机床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日本机床订单额比上年增长8.2%,其中来自海外的订单额增长12.5%,创历史最高纪录。2007年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产值达创纪录的1810亿欧元,增长11%,销售额1930亿欧元,增长13%,为40年来最高增幅,行业设备利用率平均高达92%。机床和机械设备行业的景气,预示着制造业的繁荣,2008年世界机电产品市场前景继续乐观。工程机械需求将继续增长,预计2008年增速可达8%,并在今后3年保持6%的平均增速,其中中国、印度、墨西哥和俄罗斯将成为需求增长最快的国家。主要产品中,沥青设备、混凝土设备、土方设备销售势头旺盛,其他非住宅建筑设备也将有较大增长。

 

 

受次贷危机拖累,2007年美国汽车市场遭遇10年来最严重的不景气,全年销量1610万辆,是199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三大汽车公司均出现巨额亏损。预计2008年美国汽车市场继续萎缩,新车销量可能低于2007年的水平。美国汽车市场衰退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对全球汽车业构成巨大压力,但俄罗斯、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的高速增长将为全球汽车工业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全球汽车市场格局仍将继续调整。

 

 

2007年全球造船市场量价齐升,全年新船投资金额达190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3%,新船成交量创出2.5亿载重吨的历史新高,克拉克松新船价格指数比上年上涨4%2008年全球造船市场有望基本稳定,新船订造量大体可保持前5年的平均水平,手持订单量增速放缓。考虑到美元贬值、钢材涨价、实施船舶新规范新标准导致造船成本上升等因素,新船合同价将维持目前的高位,难以出现大幅回落。

 

 

电子产品市场依然呈量增价跌局面。据高德纳公司(gartner)调查估计,2007年全球个人电脑(pc)总销量2.57亿台,手机总销量11.5亿部。预计2008年全球手机和pc的销量将分别增长10%左右。市场扩张将主要依赖新兴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及印度,而成熟市场已趋于饱和,西欧与北美所占市场份额将降至30%左右。据日本电子情报技术产业协会估计,2007年全球彩色电视机总需求量为18532万台,其中平板电视需求量比上年大幅增长55%,达8620万台;日本、欧洲、北美的液晶电视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86%84%78%。预计2008年全球平板电视需求量将达到11190万台,占电视机市场的比重将超过50%,其中液晶电视需求量为9770万台。

统计资料

 

 

  表1 1999-20081-3月中国进出口总体情况

 

 

  表2 199920081-3月中国出口商品结构

 

 

  表3 199920081-3月中国进口商品结构

 

 

  表4 1999-20081-3月中国出口分贸易方式

 

 

  表5 1999-20081-3月中国出口分企业性质

 

 

  表6 1999-20081-3月中国出口分国别(地区)

 

 

  表7 1999-20081-3月中国进口分国别(地区)

 

 

  表8 2001-20081-3月中国出口分省(区、市)

 

 

  表9 2001-20081-3月中国进口分省(区、市)

 

 

 

 

来源:堤口集团信息中心收集整理

 

k8凯发 copyright(c)www.jndkj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山东省济南市济齐路2号 邮编:250023
联系电话:0531-85971651 邮箱: 鲁icp备05030527号
网站设计制作:
网站地图